第192章不服输
王仁冷着脸离开,贾政回来后忧心忡忡,看到王信好端端的喝茶,没事人似的,倒没有别的心思,只觉得王信太过托大。
贾政的心思单纯,脸上能看出来。
如果是别人也就算了,贾政的话,自己在京城里的确受到了他的关照,贾府的庄子就不提,朝堂上还是帮自己出了力的。
因此王信笑道:“政公何必烦恼。”
贾政对王信印象一直不错,加上又有林如海的要求,把王信当做自家子弟,提醒道:“王子腾性格暴躁,你如此拒绝他,只怕他对你不满啊。”
有些话,贾政没有说出来。
王信放下茶杯,一个衰败的四大家,也是有各自的心思,幸亏自己没有投靠张吉甫,又或者朱伟,投靠了他们,的确大树底下好乘凉,可自己也失去了主动权。
倒是王子腾,王信不以为然道:“王公这些年在外奔波,谋划千万,眼光却只盯着上面,忽略了
听到王信的这番话,贾政却猛然呆住。
听起来只觉得平常话,仔细思想后,不正是王子腾的一生么,被王信三两句话给说的透彻。
王信是真不在意王子腾,王子腾但凡还有点余地,以贾赦那胆气,他敢那么对待儿媳妇自己的媳妇和儿子一起打压儿媳,背后没有贾赦的点头,王信是不信的。
也是他们这等子弟的通病,同样也是许多脱离底层的人的通病,很多年轻人的眼里,一向只看着上头,不在意下头,从心底里认为权力只来自于上头。
贾政不信这是王信的年龄能想出的道理,连忙追问:“这是林如海教给你的”
王信没有否定,贾政同样有这样的毛病,只不过因为心中保存了一丝仁德,反倒是比王子腾他们走的更长远,贾政还有价值。
陆仲恒太年轻,目前不适合锋芒毕露,不但不能轻易出身,还要藏拙。
林如海不在京城,姑且不说贾雨村靠不靠的住,此人还在金陵,整个四大家能上朝,站在朝堂上的人只有这贾政,至于梅翰林这些人,他们是四大家的盟友。
盟友归盟友,又是两回事。
四大家可不只是盟友,哪怕内部也有矛盾,但已经分不清你我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所以哪怕有矛盾,为了自己的总体利益,面子上也会忍着。
主要是贾政性子比较软,做事守本分,对人命有敬畏心,这样的人,适合代表自己在朝廷上发声,比林如海都要适合,所以王信要让贾政对自己放心。
贾政心里舒缓了不少,此时,郑浩回来了。
一早郑浩就去请陆仲恒,陆仲恒在翰林院观政,虽然无人拘束,可他自己却不敢逾越半步,别人嘴上不说,心里都在盯着。
所以午时过后,有了空闲,才和郑浩一起来到贾府。
贾政主动离开,王信也借着贾政的客厅,管家重新带上来换茶,这位信爷如今算是半个主子,而且更加要小心伺候。
陆仲恒坐下,喝起了茶,然后才问道:“你是怎么打算的”
王信摇了摇头:“我感觉不太好。”
陆仲恒放下茶杯,皱起眉头,身体前倾,看着王信,认真问道:“我算错了”
河西的集市,自己与陆仲恒配合的默契,一两年的时间就有了今日的规模,虽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,并不只是自己推动的原因,更有河西的天时地利,可成果的确喜人。
王信对陆仲恒比较放心,也没有担心得罪他,直言道:“你想要让我以参将的身份,至少负责半个大同,想法挺好,我也挺喜欢,可我感觉有些不稳妥。”
“如何不稳妥”
“没有前例可循,只凭你我去推动,恐怕不但心有余而力不足,原来的好局面也毁了。”
陆仲恒听完王信的解释,心里有些不高兴。
这位主才是年轻气盛啊。
少年扬名,随心所欲,到了年龄后,随大流,说考中就考中了,而且名列前茅,更是入了翰林院,成为一方势力的后起之秀。
不过王信也没有过多解释,很多事他能想通最好,想不通自己也没办法。
陆仲恒忍住不满,解释道:“我倒是理解你的忧虑,是老成之言,可以你我二人之能,就算此事没有前例可循,难道还没有八九成把握”
“我打仗要么不打,既然打,必然战必胜。”王信说了句别的。
陆仲恒眉头紧皱,没想到王信如此谨慎,一点年轻人的豪气也没有,自己看来,此事并不难,太上皇都要召见王信,抓住如此机会,怎么可能不成功
陆仲恒无奈道:“过分的谨慎,可就不是谨慎了。”
王信没有反驳,因为朝堂上的事与打仗不一样。
俗话说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可终归还是刀枪来说话,反而是庙堂之上,人性最是难测,要么说打天下容易,治天下难呢。
太过缺乏消息,以及对人心深不见底,自己虽然想要留在大同,可目前的局势而言,仿佛并无太好的方法,只能听天由命。
冯庸接受了朝廷的安排,老实的归京,那就轮到自己难受了。
相比较冯庸得那些“毛病”,冯庸交给朝廷一个完整的大同,犹如历史上李成梁,接受朝廷命令,自己放弃辽东一切,选择了回京,因此在辽东局势没有崩坏之前,朝廷里对他是一片赞声的。
现在同样如此。
那么自己一个游击将军,敢于和节度使对抗,那么人们就会想,等自己倒了节度使,那会是何等的嚣张,眼里能容得下朝廷
但如果冯庸没有接受回京,局面又不一样了,朝廷就会依赖自己,自己就是力挽狂澜的将军。
小事小说网